【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竞争局面的加剧化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机会的丧失等都在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尼克松当选后,积极寻求与北越等国谈判实现“荣誉的和平”;在外交上,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财政经费、贸易等经济方面。尼克松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现了新问题,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裁政权以实现对抗民众反抗与国际市场的独占,导致地区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 党员人数 | 年份 | 党员人数 |
1921年7月(一大) | 53 | 1934年 | 30万 |
1922年6月(二大) | 195 | 1937年初 | 4万 |
1923年6月(三大) | 432 | 1940年 | 80万 |
1925年1月(四大) | 994 | 1945年4月(七大) | 121万 |
1927年4月(五大) | 5.7万 | 1947年12月 | 270万 |
1927年4月后 | 1万 | 1949年10月 | 448万 |
1928年6月(六大) | 4万 |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将定《秦律》,刑罚名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段的运用
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 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D. 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这是因为
A. 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
B. 中国仍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
C. 经济体制不同阻碍中美贸易发展
D. 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