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里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领军队。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B.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限制了贵族随意滥用权力 D.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正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
A.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下面为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
前言
第一章 国家机构的核心——皇帝
第一节 大位、大权、大政
第二节 强化皇权的措施
第三节 皇权在国家机制中的运作
第二章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禁直机构
第一节 三公三孤
第二节 内阁
第三节 中书舍人
第四节 尚宝司
第五节 六科
第六节 翰林院
第七节 詹事府
第三章 分理国家政务的行政机构
A. 《唐代政治史略稿》 B. 《元朝政治制度述略》
C.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D. 《雍正时期的中央官制》
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到永乐时期,“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时,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
A. 内阁权力逐渐坐实 B. 内阁始终不掌实权
C. 皇帝专制得到抑制 D. 六部之权尽归内阁
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 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 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 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 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