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继畲(1795——1873),道光年进士,历任广西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1841年,徐继畲所辖之海澄县受英军进攻。徐继畲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加上潮退水浅,英军撤退。英军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其朦胧中感到非一般“夷狄”此后,徐继畲向传教士雅裨理等外国人学习大量各国史地知识。1848年,徐继畲所撰《瀛环志略》付梓刊行。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主制度,盛赞美国总统华盛顿。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1866年,《瀛环志略》由总理衙门重新刊印,成为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标准本

雷颐《徐继畲的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瀛环志略》态度的转变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继畲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在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当时的世界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英国已越来越无力领导世界的情况下,它还一味维持在海外的大量利益,其正当性已经越来越显薄弱;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们普遍奉行的乃是国家主义,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评论。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德宗时推行新税制,措施之一:凡财产超过万贯之家,万贯以上的部分要被借做军费,针对的是“泉货所聚”的富商大贾之家产。措施之二:僦柜纳质积钱货贮粟麦等,一切借四分之一。针对的是从事商业经营的主体和实物。建中四年又推出“税间架”和“算除陌”两项措施。“税间架”相当于房产税,因当时条件所限,仅在京师地区推行。“算除陌”属于交易税,涉及所有的商品买卖,禁止私下交易,违者重罚。四项实际推行的举措,方要在京师地区,但涉及面非常宽泛,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有关,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用“罢市”、“遮道”等方式来表达了对这类额外征敛的不满及怨恨之情,改革最终以卢杞、赵赞等被贬而告终。

——宁欣《唐德宗财税新举措析论》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德宗财税改革的背景以及财税改革所反映的中国财税改革的趋势。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德宗财税改革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战争发生的原因的解释,分成三个分析层次。第一层次为“人性”和“个人作用”,例如战争发生因为人性本恶,或因为希特勒等个人的好战决定。第二个层次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例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专制体制等。第三层次为“国际系统的结构”,即国际社会是个无政府状态。主张核武在主权国家间的扩散可能是件好事。核武是终极的纯防御性武器,其威吓力正在于其不可使用性。所以,如果大国都有核武了,那第在它们之间,常规武器的战争就会消失,核武战争也会消失。因此,最有能力导致世界毁灭的武器可能也是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工具,核平的恐惧使得和平变得可能,是为核武悖论。

结合材料与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结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者必须博得医泊,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娉,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贤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要方》

材料二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则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材料三: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此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道”。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