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即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典化;“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即体现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影响深远。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 性本善

B. 教育的教化功能

C. 学以至圣,致良知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材料四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三、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选自《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穗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据此可知汉景帝时期

A. 官僚贵族思想保守,没有经济头脑

B. 商品经济水平低,商品货币关系落后

C. 普通百姓家庭拥有大量黄金珠玉

D. 人地矛盾较突出,粮食严重短缺

 

查看答案

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B. 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 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D. 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