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解析】清朝1912年灭亡,根据“清后二十年历史”,此事件应发生在1892---1912年间,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根据“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符合“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日本1952——1961年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材料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科技成为各国提升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各国比较一致的作法是:加大投资;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向两头延伸;推进教育形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今教育和经济战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4)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 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查看答案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 义务教育

B. 高等教育

C. 扫盲教育

D. 终身教育

 

查看答案

最能体现国家对扫盲工作重视程度的是

A. 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B. 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实习学校

C. 1982年把扫盲列入宪法

D. 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扫除文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