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工商界通过伦敦《泰晤士报》撰文呼吁英国政府:“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中国进行更广泛交流的前夜,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这说明他们担心
A. 因鸦片输入过多可能会激怒清政府
B. 鸦片贸易合法会造成利润越来越小
C. 鸦片泛滥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 鸦片贸易会影响到输华工业品贸易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 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A.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 “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