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 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C. 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 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 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 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 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工商界通过伦敦《泰晤士报》撰文呼吁英国政府:“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中国进行更广泛交流的前夜,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这说明他们担心
A. 因鸦片输入过多可能会激怒清政府
B. 鸦片贸易合法会造成利润越来越小
C. 鸦片泛滥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 鸦片贸易会影响到输华工业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