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见下图),此局面出现时,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 红军长征
B. 淞沪会战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参加万隆会议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定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北大完成的科研项目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 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 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 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B. 全面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C.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B.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C.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一言论反映了
A. 三权分立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君主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