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
A. 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 规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D.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准备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 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 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宋人出书,根本不需要什么书号,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B. 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B. 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C. 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