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强化了世界联系
B.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最主要原因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罗荣渠先生把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一种是外源性的,以下属于内源性起源的是( )
A. 中国的辛亥革命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 英国的工业革命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