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地 点 创办人 企 业 名 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地 点

创办人

企 业 名 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花。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材料二的“火花”中你读出什么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信息?

(3)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1)不同点: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分布特点: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2)爱国运动。人人愿意买国货,推动了企业发展。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压迫的夹缝中生存,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成长(图中“振兴国货挽回利权”),企业也利用商标进行反帝宣传(图中“还我山河”)。民族工业这种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中国兴”“光亚”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源泉,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动力。 (3)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推翻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从表格中的地点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从材料中的“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和图示中的火花“民主共和”“光亚”“中国兴”“还我河山”等信息,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3)从材料中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实现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早期年代境况不错,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关信息。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3)你认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汲取英国工业革命的哪些经验教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查看答案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 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 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查看答案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查看答案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