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特色: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不同:中国:走向停滞;西方:不断发展。 中国原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形态的稳定性和保守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扼杀了新生政治力量的成长;思想上,僵化、封闭的思想文化体制,排斥了非正统的思想文化。 西方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奠定了近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民主政体由英国扩展到欧美主要国家,提供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保障;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推动着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可知,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的民主色彩。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二中“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可知,中国的民主思想停滞了,西方的思想一直在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展开叙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请完成:

(1)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史料研习、归类整理、论证说明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试运用这些方法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研究课题。

(1)史料研习

麦克纳马拉(世界银行前行长)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知识渊博,富有远见,他清楚他想让中国走向何方。他拥有一种情感,我认为这种情感十分重要。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中国人民和中国自己的领导人。他说外援是好的,我们需要,但他不管是否有外援都决心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依赖自身、自己国家、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人民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是你们成功的根本。”

(1)你认为麦克纳马拉的评价反映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什么特点?

(2)归类整理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你帮助整理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3)论证说明

(3)上面两则史料你认为最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请说明你的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

——《中世纪“上帝”的荣耀与无奈》

材料二但是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它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裂变”的原因和结果。

(2)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3)恩格斯为什么说“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事后(1895年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查看答案

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A. 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 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C. 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 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