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 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 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 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反映了
A.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B. 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C. 行政效率的大大提高
D. 三权之间相互制衡
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 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
B.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 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 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
《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禰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
A. 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 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 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这说明
A. 王权权威提高
B. 官僚政治萌发
C. 宗族等级严格
D. 周王权威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