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分析材料,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运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特点等相关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阐释即可。 首先从材料“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中总结答案;然后结合中国古代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一问题的主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 实行科举制度

 

查看答案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明朝《宛署杂记》中记载:“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彻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对材料中习俗解读有误的是

①起源于明清之际

②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③主要活动是郊游

④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 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观念日趋淡化

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查看答案

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 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 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 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