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成因:秦扫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 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 “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 (2)“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二中“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 “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一问题的主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 实行科举制度

 

查看答案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明朝《宛署杂记》中记载:“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彻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对材料中习俗解读有误的是

①起源于明清之际

②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③主要活动是郊游

④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 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观念日趋淡化

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