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A.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 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开展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 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 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A. 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 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 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 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 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力量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 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D. 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