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 扫除封建专制
B. 维护革命成果
C. 改革风俗习惯
D. 去除封建陋习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清政府的政策
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 D.科技的发展
国民政府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1月修正发行办法,金圆券贬值五分之四,并取消限额,到1949年5月发行总额达60万亿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这场货币发行的变局直接反映出
A. 当时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
B. 法币的出现是货币问题的根源
C. 人民币稳定了工商业市场
D. 金圆券承担了货币转型的过渡任务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A.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 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