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两者的法制观可从材料出发寻找答案。从材料一的“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知孟子强调法制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但又根据“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可知孟子也强调人伦道德高于法律。从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拒绝逃跑这一现象可看出他认为正义服从于法制,法律之上。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孟子法制观形成的原因,要从他法制观内容入手,一方面回答出他强调法制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回答出他认为人伦道德高于法律的原因。具体可从法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儒家伦理观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回答。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可从古希腊经济发展、民主制度发达等相关方面来回答。而关于共同价值,主要是回答它们的共同作用,学生可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西方政治制度、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等相关内容,问题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古代东西世界的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但基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 英国欲援助苏联

B. 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 英苏面临共同敌人

D. 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查看答案

《九国公约》中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本质意图的规定是

A.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 不得因中国状况……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C.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D. 给予中国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查看答案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 民主原则

B. 法治原则

C. 财产原则

D. 中庸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