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实质上是为了
A. 保护雅典的宪法
B. 限制公民民主
C. 缓和阶级矛盾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D.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
A. 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B. 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C. 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D. 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文物是无声的历史,解说可使其增光添彩。下列对有关文物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水排——东汉——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炼——我国炼铁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B. 阳陵虎符——秦朝——“甲兵之符,左才皇帝,右才阳陵”——阳陵是一位拥有一定兵权的将领
C. 甲骨文——商朝——“蚕”、“丝”、“帛”等字样——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D. 秘色瓷——唐朝——定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