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C. 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
D. 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B. 中国革命目标很多程度上适应了民众需求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雍正帝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军机事务,五年后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1738年乾隆帝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军机处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 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C. 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工具
D. 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