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 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晋)陈寿修《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氏从刘家手中取得天下,故刘裕对曹氏心存怨恨。刘义庆为叔父刘裕所爱,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曹操父子争甄、曹操假谲、“七步诗”、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唐初,太宗李世民对曹操评价较高,称他“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北宋中后期,贬曹的风气渐盛。以蜀为正统的观念在南宋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曹操的奸臣形象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曹操的奸臣形象已成定论。加之,《三国演义》的广泛流布,曹操父子的历史形象渐渐被奸臣化的艺术形象所取代。近代以降,胡适、鲁迅、郭沫若、翦伯赞等纷纷为曹操“平反”,试图还原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但时至今日,人们对曹操形象的接受仍然掺杂着艺术的因素。
——摘编自宋战利《曹操历史形象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世对曹操的评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曹操的正面影响。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2月19日,美海军陆战队第4师和第5师在飞机和舰炮火力掩护下,以250多艘登陆艇和500多辆水陆坦克、装甲车组成5个登陆波,在硫磺岛东南部强行登陆。在登陆战斗中,美陆海协同极为高效。美军登陆部队每个营都配有火力控制组,能够及时召唤舰炮火力的支援,而空中的支援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准确测定日军炮火位置并引导舰炮将其消灭。相比太平洋战争中其他登陆战,硫磺岛战役中美国海军舰炮火力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之强,史无前例。战后,B29轰炸日本本土航程缩短,飞行员和飞机损失率减低。由于美军高层错误估计了日军的实力和抵抗决心——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因此,原计划5天即可攻占的弹丸小岛,美军足足打了36天,并为此付出了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的惨重代价,其中陆战四师、五师战斗部队的死亡率更是高达75%,硫磺岛战役也因此成为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场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大于日军守军伤亡人数的战役。硫磺岛这种“绞肉机”般的血战让美国高层大为震惊。马歇尔上将据此估算,如果要攻占日本本土,美军至少还要付出50多万人的代价。这成为推动美国下决心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二战硫磺岛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登陆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硫磺岛战役的重要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节俭观变化表
时代 | 节俭观 |
古代 | 韩非子:“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
司马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 |
明嘉靖年间出现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 | |
近代 | 梁启超认为东方国家的衰亡,根源就在于崇俭。 |
晚清时上海报刊公开讨论“俭与奢”,发表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起节约储蓄运动 | |
现代 | “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
新时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基本国策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发展与节俭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论述。(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秦汉以来,地主阶级带有明显强权掠夺性的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沦为佃农,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购田买地。同时宋元以来贬抑佃农地位的法律条文已被废除。在土地经营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使用雇工经营的现象,然而,由于雇工经营存在着“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的情形,多数地主仍选择了租佃方式。明清时期地租形式也开始了向定额租的全面转化,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权属复杂化的“一田二(多)主”现象广泛出现。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二
英国自中世纪开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合理安排城市布局,原属于地产权人的土地发展权,开始逐步受到政府的管控。192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城市规划法令》,在一定程度上将土地发展权部分地控制在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英国于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开始实行全面的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速度减缓,极大防范了对城市郊区土地的蚕食,对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上土地所有权的独占性与土地功能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但是土地发展权国有化导致了土地交易的地下化,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提高了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1952年,保守党执政后,废止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确立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