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并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 思想上,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价: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关于两宋及明清时期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是,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而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由材料“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可见“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汉唐时期,城市的政治功能为主。但是,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如唐朝时 “城”“市”分开,“城”外出现草市;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闭关锁国政策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文化交流 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查看答案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查看答案

(题文)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