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影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