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左图: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措施:推行均田制.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2)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3)趋势:民族融合加强.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即可从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方面回答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再从推行均田制的角度回答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再从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等方面说明它不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 (2)本题据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等方面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本题据材料三“汉人胡食图”即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再依据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基础的方面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简而言之,商鞅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其全部人口实施总体控制的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主要意图在于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商鞅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农业生产与战争的关系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员的农民群体。”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

(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

 

查看答案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

A.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查看答案

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打破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