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泰二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 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 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 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A. 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 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 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