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束缚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评价:士人阶层顺应时代潮流,担当社会责任;学术研究兴趣广泛,积极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总之,社会剧变孕育士人阶层的责任意识,士人阶层是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主要突出和出身无关、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士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等方面内容。原因要从分封制度的瓦解、“百家争鸣”的形成、新兴地主重用士等方面分析。 (2)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倡导“中体西用”、宣传维新思想、宣扬实业救国等多方面概括即可,在评价时主要从积极方面进行评价,例如,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挽救民族危机起到一定作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权利重组引发的动荡                   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

 

查看答案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 与都省相互制衡    B. 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查看答案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