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
A. 私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以上都有可能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漕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耒耕
D. 轮作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西周晚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只有解决了乡村的衰败,才能挽救国势的衰败。他们深入农村,积极探索农村变革之路。……卢作乎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此外,还通过报刊实现政务公开,并由民众选举成立北碚市民代表大会,培养民众的自治意识与民主精神。北碚原本盗匪横行、贫穷闭塞,到30年代末,竞从“昔日蛮荒之地”变为“今日文明之乡”,被誉为“平地涌出来的现代化城镇”,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区,吸引了各界人士来北碚参观。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卢作孚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的实践对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