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
A. 迁都洛阳
B. 移风易俗
C. 奖励耕战
D. 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均田制规定:“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其变化反映了
A. 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
B.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C. 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D. 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A. 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 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 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 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 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 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 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 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农耕经济的繁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