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A. 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 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 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这说明
A. 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
B. 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
C. 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
D. 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大运河的开凿
C.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 北方军事威胁
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
A. 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
B. 反对商鞅变法
C. 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
D. 加强君主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这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明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