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太子母申仪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白,以褒姒为后,...

太子母申仪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白,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周太史发出上述感叹的主要原因是周幽王

A. 过分宠爱褒姒

B. 破坏了分封制

C. 破坏了宗法制

D. 实行专制统治

 

C 【解析】“并去太子宜白,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体现出幽王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立太子,破坏力宗法制,C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B是分封制不符合材料主旨;专制统治不是西周后期特点,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我们如果想继续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还可以采取哪些途径?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克松政府政策的变化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政府总结历代商业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坊市制度。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政府在各级市场,设“令”一人,其中在中州以上各级市场还设“丞”一人。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丞为市令副贰。政府对“坊主、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进行处罚,对坊市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者先处分,再拆毁。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仗六十”,“市及州、县市司知情,各与同罪”。此外,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仗八十。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坊市制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坊市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联合王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俄国

5.0

5.6

5.6

7.0

7.6

8.8

德意志诸邦/德意志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0

第三世界

73.0

67.7

60.5

36.6

20.9

11.0

 

 

——资料来源:贝洛赫:《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根据材料,从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材料一:“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材料二:“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三: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清朝为例说明这一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而奋斗”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