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糜”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
A. 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B. 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
C.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 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
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表明,当地
A.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 男女分工集体协作
以往娶委讲究门第,宋代则一反传统,不论门第而论财,尤其以“进士登科娶妻论财”为突出。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 婚姻成为致富途径
C.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 科举入仕取代恩荫
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佛教用来称呼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上述现象表明
A. 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 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
C. 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
D. 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
《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王权失去神权色彩
B. 天命观被彻底否定
C. 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D. 敬德决定国家兴衰
【历史人物评说】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出生于普鲁士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受过良好教育,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1871年出任德意志帝国宰相。此后的20年间,他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宣布以金马克为货币单位,提出关税保护法案,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曾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为了拢络工人,有些只属表面性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后来为全世界所接受。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75岁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与德皇出现分歧,便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俾斯麦的主要活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