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 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 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 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 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 徒有虚名 B. 职权明确
C. 禁足军政 D. 权力分割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