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刘苏里认为,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其中,有助于解决大小邦之争的措施是
A. 默认奴隶制继续存在
B. 议员产生及构成方式
C. 三权分立以制约平衡
D. 确定实行联邦制政体
学者景德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
A.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 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C.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 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 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 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不成熟状态”。可见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 5~前 4 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 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 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当时的希腊
A. 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 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 社会中人文色彩较浓 D. 城邦之间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