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海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 “主权在民”的观念在不断强化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1919年8月,德国建立起民主共和国。但在国会中,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民主制度的。当时,对民主自由制度的认识也没有在多数德国人的心中扎根,很多人连“公民”“先生”等体现平等的称呼都不愿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
B. 共和国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
C. 共和国没有给人民民主自由
D. 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
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材料表明罗马法中
A. 追求人的政治平等
B. 理性精神逐渐丰富
C. 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D. 强调天赋人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