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到了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重农抑商观念淡薄 D. 地域商人活动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此时商办企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 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1896年初,清政府同意:“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这一措施
A. 有利于民族工业产生
B. 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C. 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D. 导致了民族工业萧条
“自1869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0多个,资本共有500余万元。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属于这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是
A. 轮船招商局
B. 发昌机器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该材料说明当时
A. 苏州商业发展繁盛
B. 徽州商帮逐渐兴起
C. 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西汉贡禹上书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