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30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盜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大明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大明律》是朱元璋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大明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封(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专人抄写试卷)。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与魏晋时期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到清代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领袖创立拜上帝教,立常以“天父、天兄下凡,附体上身”来发布命令。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体现中外宗教冲突
B.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C. 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 没有统一组织领导
《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欧洲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
A.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C.清政府决定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侵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近代西方某国同清政府的谈判集中在四个主要问题上: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以及赔偿。该谈判所签署的条约最可能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