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现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直隶 | 山西 | 陕西 | 河南 | 广西 | 贵州 | 云南 |
175 | 154 | 108 | 77 | 3 | 4 | 6 | 3 | 1 | 2 |
A. 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
D. 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
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社会风气
B. 恢复汉族传统
C. 废除专制统治
D. 革除满清恶俗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 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B. 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C. 翻译了外国书籍
D. 启迪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
A. 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B. 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 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思想出现了”。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