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 时间及设定 |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 旨在紀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
欧洲胜利纪念日 |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界对于以往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得以重新审视。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中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断成果。
在研究主旨方面,由以论带史转向对历史真实做科学总结。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避开了抗战的主战场。这一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成。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努力与长期坚持,中国抗战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二者不可偏度。
——摘编自《荣维木畅谈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意图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城发生的变化。
请阐述对“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的理解。
(题文)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在这种背景下,我要着重强调……要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勃兰特政府宣示这一政策意在
A. 缓和东西关系,谋求自主发展
B. 承认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C. 稳定欧洲局势,脱离美国阵营
D. 主张和平共处,加入欧洲联盟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进口粮食,借以保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1846年,该法被废除。这一政策调整的根源是
A. 土地贵族丧失政治的主导地位
B. 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 自由贸易理念在英国广泛传播
D. 近代英国注重妥协的政治机制
乔托(约1266-133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右面是他的作品《圣弗朗西斯之死》:画中人物表情与动作各异,有的拿着旗帜,有的站立低头默哀,有的跪着祈祷,有的亲吻圣弗朗西斯的手和脚为他的去世感到难过。这表明乔托
A. 追求平等和民主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 反对教会的统治 D. 擅用浪漫主义手法
在古希腊,公民的自由是在城邦里分享社会权利,是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权的若干部分。而公民的政治则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它几乎囊括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 使个人自由受到- 定的妨碍 B. 为现代个人自由提供了范式
C. 确立了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 D. 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 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 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