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 “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 “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 农村的消费不足的态势得以缓解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以发展农业为重心
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领导人对现行政策路线的动摇
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 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 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 B.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 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