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发表于这一年的是
A. 《东方风来满眼春》《要搞快一点》《要敢闯》
B. 《标准只有一个》《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
C.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 《评“左”比右好》《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现代主义的艺术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