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材料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 )
A. 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B.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C. 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 B.抵制日货
C.驱除鞑虏 D.抗日救国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 实行民主共和制
C.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 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19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主要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战争的性质
B.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 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 民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