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陪审法庭具有立法权
B. 司法审判效率低下
C.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D.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A.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 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又规定以金偿还。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 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 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
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
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
D. 官僚政治较为成熟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