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重农抑商的风气
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
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针对这一状况,汉初期统治者
A. 实行休养生息
B. 废除秦朝货币
C. 采取抑商政策
D. 鼓励发展农业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 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北宋时期,张择端措画《清明上河图》、瓦含出现、柳水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
A. 城市经济繁荣
B.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 文化的平民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