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清代御名厂烧制的“美人醉”失传多年,长期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制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其失传原因可能是
A. 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B. 官营手工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C. 制造材料现在已很难获取
D. 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之后,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明代商人更注重道德修养
C. 传统观念受到社经济变动的冲击
D.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等。这些措施
A. 限制了井田制的发展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