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A. 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 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 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 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下表反映了
时间 | 粮食产量(万吨) | 油料产量(万吨) |
1978年 | 304.77 | 5.21 |
1980年 | 320.56 | 7.69 |
1984年 | 407.31 | 11.91 |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
D. 加入WTO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加强计划管理
D. 发展乡镇企业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 “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