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 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 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 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下图是某同学在笔记中整理的法国大事记(1789~1875年)。对于该笔记反映的法国历史,最合适的主题概括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D.欧洲霸主地位逐步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