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A. 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 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 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刺史 D. 县令
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 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 B. 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 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 D. 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在十余天的访问中,蒋介石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1942年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对冲突加剧表示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其时期于战后会商决定”。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反对殖民主义并非仅仅针对英国。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围绕英印事务所采取的策略。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