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 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B. 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 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D. 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下列事件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700年至1840年间不列颠和欧洲男性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比较情况
年份 |
| 1700年 | 1760年 | 1840 |
不列颠男性劳动力就业比例
| 工业部门 | 18.5% | 23.8% | 47.3% |
农业部门 | 61.2% | 52.8% | 28.6% | |
欧洲男性劳动力就业比例
| 工业部门 | 12.6% | 16.9% | 25.3% |
农业部门 | 72.0% | 66.2% | 54.9% |
——摘编自谷延芳《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一兼与工业革命时期的比较》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别提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农民观,孙中山指出,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地主和商人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强调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助农民”结成团体”和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革命”,他指出,农民问题主要来自以帝国主义,军阀和地主阶级等人为的压迫问题,与水旱天灾。病虫害等天然的压迫问题,其中人为的压迫问题是目前的紧急问题,鉴于此,毛泽东赞扬“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的权力的革命”,并高度评价“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做法
——摘编自谢晓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氏现之比较》
材料二
1990年3月3日,环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休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农业“两次飞跃”理论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与毛泽东农民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关于农业“两次飞跃”思想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思想对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近代化运动是随着16世纪商业革命的兴起而发生的。商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意大利,逐渐向西欧其它国家扩展,它不声不响地创造出新的上帝一商品和货币,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一目的”,货币逐渐取代了封建特权,因为大规模的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品所有者来说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全都平等的《至少在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接”。不少土地贵族参与城市经济项目的,购买公司股票,政府债券等,社会资金在城市积淀下来,过去只有几万人的城镇,变为进行跨国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各国经济出观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逐渐破坏了各国传统经济壁障,为商品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国内外条件,获利后的商人们纷纷建厂,把资金投入手工业,使得经济要素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过去只为本地区需要而生产的城市手工,开始为远方的更大市场而产生。
——编自章开远、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平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随着棉,丝织品大量卷入市场,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兴起,“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大宗商昴运距离贸易所带来的高利润,促使商业资本向着贸易中心点集中,从而使一些贸易中心点迅速城市化,仅是府治所在地的苏州,成了全国性中心市场。在运河沿线,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共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众多,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丝织业中“大户”和“小户”就是这种分化的给果,这一时期,中国商品市场兴旺,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市场偶而有之。因此,它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西欧近代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