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变法和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

材料二:(范仲淹)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三:(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2)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3)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或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4)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根据“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可以分析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根据“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可以分析得出发展了生产;根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和“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可以看出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可知,王安石鄞县施政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2)根据材料中的“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可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根据“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可知,苏轼主张考诗赋;根据“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可知,司马光主张主张考经义,论、策。 (3)联系所学可知,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4)根据材料中的“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说明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以及为改革培养人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今天的美国国会大厦里,就悬挂着一张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巨幅油画,画面上历史伟人济济一堂,那是美国人民的开国大典哪(注:时间是1783年)。在油画下面,有一张小小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华盛顿和议长的简短讲话。华盛顿……只说了几句话:“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答道:“……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

———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实现诺言,平静地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在《石叟牌词》中评点当时历史人物,批评孙、黄兴此举是“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辞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乘,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当时的形势使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材料一中的“公职”是指什么?促使华盛顿辞去这一“公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关于孙中山辞职的影响,你侧重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查看答案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中国历史学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取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落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印度“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查看答案

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1868年

1871年

1873年

1875年

地税

6.1%

51.2%

70%

80%

A.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

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

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

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

 

查看答案

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查看答案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C.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