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B.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C.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逢甲(1864-1912),又名沧海,字仙根,祖籍广东嘉应,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中进士,因无心仕途,回台湾主讲台中,台南各书院。中日战争爆发后,丘逢甲首倡组织义军,防范日军进犯。《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凶耗达于台,台人骤闻之,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清政府劝令全台绅民“免滋事端,致碍大局”。清政府漠视台湾民众权益,割让台湾的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台绅民的愤慨,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这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正是丘逢甲。
割台消息传到台湾,丘逢甲立即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代奏,质问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自家……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拆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清廷以和议已成,不听,台湾绅民完全绝望。5月,丘逢甲提出“自主保台”,成立抗日救亡政权,与绅民共议推举唐景崧为领导人,丘逢甲任台湾义军统领。此时,日本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军侵占台湾。丘逢甲率义军殊死抵抗。后由于唐景崧逃走,引发溃乱,丘逢甲痛哭怒斥:“景崧之肉,其足食乎!”终因力不能支,率义军退至台中一带继续抗击日军。日军对丘逢甲“嫉之甚,严萦之”,丘逢甲不得不辗转离台,临行前写下悲愤的《离台诗》,其中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表明他仍然对台湾回归祖国寄予无限期望。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逢甲为保卫台湾作出的努力,说明其精神内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895年日本的胜利引起了欧洲观察员的警觉。俄国、法国、德国等国政府慌忙要求中国以更多的让步作为交换,迫使日本放弃对台湾岛的领土要求……库洛帕特金在1903年访问了日本后,向沙皇报告说:“我对(日本)的飞速发展感到很惊讶……毫无疑问,日本人在文化上的先进程度堪比俄国人……”
1903年,俄国沿鸭绿江部署俄国军队,使日本人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野心受到了直接威胁。1904年2月,双方在仁川港首次交战。日本的突袭引起了俄国人的愤怒,沙俄派出第二舰队,满载圣彼得堡人民必胜和复仇的信念开往战场。由于担心受到日本的突袭,俄国人错误地击沉了一艘英国渔船,也使自己的巡洋舰“极光号”受到重创,行进速度相当缓慢。事实上,日本在8月份就已经取得了满州海岸的海军优势。同时日军迅速占据各个重要据点,俄国在旅顺口的卫戍部队很快发现自己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等俄国舰队到达现场时,战争都已经结束了。日本人靠着欧洲的方式(更现代的军舰,更严明的纪律,更厉害的大炮)取得了胜利,相比之下,沙皇制度却突然看起来像是“亚洲的”,推翻的时机已经成熟。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俄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在江苏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决定,在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1996年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共产党宣言》进入各国出版发行的时间及译本语言
时间(年) | 出版地 | 语言 | 时间(年) | 出版地 | 语言 |
1848 | 伦敦 | 德语 | 1920 | 上海 | 中文 |
1849 | 德国 | 德语 | 1922 | 苏俄 | 东亚22种语言 |
1850 | 英国 | 英语 | 1923 | 苏联 | 阿塞拜疆语 |
1869 | 瑞士 | 俄语 | 1924 | 苏联 | 白俄罗斯语 |
1870 | 美国 | 英语 | 巴西 | 葡萄牙语 | |
1882 | 俄国 | 俄语 | 1931 | 阿根廷 | 西班牙语 |
1885 | 法国 | 法语 | 1956 | 河内 | 越南语 |
1889 | 意大利 | 意大利语 | 1958 | 平壤 | 朝鲜语 |
1893 | 奥地利 | 捷克语 | 1970 | 土耳其 | 土耳其语 |
澳大利亚 | 英语 | 1972 | 伊拉克 | 库尔德语 | |
1902 | 乌克兰 | 乌克兰语 | 1978 | 埃塞俄比亚 | 阿姆哈拉语 |
1904 | 日本 | 日语 | 1989 |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语 |
——-据《<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史及中译本的问题》
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